头部
ico
ico
分享到:
东莞市应急管理局关于东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0098号建议答复的函
字体大小: 发布日期: 2024-02-21 来源: 本网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马宏伟代表: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结合我局职能,对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原型平台,提升我市防灾应急快速处置能力的建议》(人大建议第20230098号)答复如下:

  一、各级领导重视,分级组织督导推动

  (一)坚持领导督办。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原型平台,提升我市防灾应急快速处置能力的建议》列为2023年市人大代表重点督办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督办,市政府分管市领导领办,我局牵头会相关市直单位具体承办。

  (二)强化办理分工。我局成立了办理建议提案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局领导任副组长,相关承办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监测救灾科牵头会相关科室具体办理的责任体系。

  (三)组织调查研究。收到您的建议后,我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业务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专程到东莞理工学院牵头建设的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参观学习,邀请重点实验室技术专家来我局座谈交流和介绍建设内容与方向,共商协同推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契合点和合作点。2023年8月7日,我局召开局务会听取了建议提案牵头办理科室的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专题研究了办理工作方向和措施,形成加快建设我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的共识。

  (四)加强协调反馈。在办理过程中,我们先后协调召开市政府办理重点建议提案专题会议、市人大重点建议提案办理督导推进会议,汇报办理工作进展,听取您的意见,不断改进办理工作。

  (五)提高办理实效。我们立足提高建议提案的办理质量,全面落实建议提案的各项意见,由局分管领导带队,先后组织相关科室负责同志赴深圳、广州和佛山等地市,学习借鉴各地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工作先进经验,推动我市智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着力强化办理工作实效。

  二、整理风险防控数据,夯实监测预警基础

  (一)建立健全全市风险点、危险源台账。市安委办牵头建立东莞市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依据机制要求,做好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的风险点、危险源数据库的更新工作,每月编辑市、镇街(园区)两级的风险点、危险源台账,报送市领导,并印发市、镇街(园区)有关部门,针对性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共印发27期《东莞市风险点、危险源台账》,全市共录入风险点、危险源共计4281项,区分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4个等级。为分类评估和区分等级,购买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风险核查评估,提交《风险点危险源、危险源分级分析报告》,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核验收,进一步健全全市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论证机制。

  (二)统筹开展东莞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市减灾办牵头组织市应急、交通、住建、自然资源、水务、林业、气象、地震等8个主要实施部门共同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我市共完成调查数据质检汇交1773029条。其中应急系统5913条(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危险化学品自然灾害等承灾体3045条,综合减灾能力916条,年度历史自然灾害及重大灾害749条,家庭减灾能力1203);住建1740323条;交通6161条(包括公路方面4447条,桥梁1453座;水路方面作业区9个,码头泊位48个,进出港航道1条,仓库8个,大型机械设备120条,储罐75条);自然资源1110条(包括地质灾害993条,海洋灾害117条);林业2418条;水务647条;气象16388条;地震69条。普查调查获取全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和信息,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3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1978年以来年度灾害和1949年以来重大灾害事件调查数据,以及重点灾害隐患调查数据等,掌握各类灾害隐患情况,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为防灾减灾各项工作提供基础的参考和科学依据。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机制。市安委办、减灾办和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发文,率先探索建立了东莞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三项制度”:(1)会商成员制度。各相关单位明确1名业务分管领导为成员,重点时段根据需要参加会商研判;(2)会商联络员制度。各相关单位明确1名综合风险会商研判联络员;(3)行业风险分析研判制度。每月定期分析研判各行业领域的风险形势,重点时段根据需要坚持“一日一研判”,提高研判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建立健全了风险研判运作模式:明确了会商组织主体、会商组织形式、会商报告内容、定期研判时限、专业机构参与研判和研判结果使用等重要环节操作办法和内容。及时将研判结果总结形成研判报告,2023年以来,共刊发10期东莞市安全综合《风险研判》,为各级各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加强了对综合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

  三、瞄准科学分析精准研判,持续推进监测预警模块建设

  (一)强化危化品领域的监测预警建设。通过智慧应急(二期)项目建设,已完成我市危险化学品企业监测数据采集和3D建模,接入省应急管理厅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共汇聚我市17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和83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监测数据,包括危化企业内的生产车间、仓库、中控室、出入口等重点部位总共1212路高清视频监控数据,以及17家重大危险源企业的危化品储罐压力、液位、温度、可燃(有毒)气体等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动态监测、实时监控和可视化管理,提升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和信息化监管能力。

  (二)强化全市安全生产监管底数的采集核查。围绕我局“七个一”重点工作部署,大力推动智慧应急(三期)项目建设工作,优先开发建设了莞·基础的功能模块,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企业安全管理关键人员信息、重点行业信息、危险化学品使用信息采集和核查的功能,实现监管对象基础信息数字化、标准化、可视化,助力精准研判、精准监管、精准执法。目前,莞·基础正在全市推广应用。

  (三)强化三防的监测预警建设工作。已初步建设莞·三防功能模块,在全市一张图基础上建设了应急事件、监测预警、基础数据等模块,实现三防业务元素的上图展示,主要包括降水、风力,并接入水务局全市水库、河流水位、潮位水位、堤防信息和内涝点的实时监测数据和视频资源,实现监测要素全,动态趋势明。

  (四)强化城市风险隐患精细化管理。正在推进智慧应急(三期)的风险隐患管理专题建设,该专题主要基于风险普查成果,对风险隐患和重点防护目标进行动态监测,结合基层单位报送风险隐患和重点防护目标信息,对风险隐患进行管理,包括风险普查成果管理、危险源隐患管理、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综合风险研判分析等功能,实现各类风险源、隐患点的精细化、精准化管理。

  四、工作计划

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原型平台有利于提升我市综合风险预警监测水平,对协同我市开展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工作,事前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全面推动我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下来,我们将立足前期开展的工作基础,借助重点实验室的先进理念和研究成果,大力助推我市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对我市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的谋划。借助东莞市大安全大应急信息化建设项目(东莞市智慧应急平台建设项目),谋划将东莞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分多个模块,纳入总项目同谋划,同预算,同建设,同应用,持续推进我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模块建设和应用工作。

  (二)协同建立健全我市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实验室在城市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的多个关键重点领域有明显技术优势。我们谋划在建设智慧应急系统过程中,多借鉴和采用重点实验室成果,助推综合监测预警模块建设。同时,结合我市城市安全风险监管工作实际,协助建设重点实验室内容,综合运用重点实验室开发成果,努力打造东莞综合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样板和模式。

  (三)坚持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与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同步开展。综合应用东莞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成果,以普查数据为基础,打造全灾种、全链条、全要素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构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风险防范体系,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打通我市相关部门数据信息壁垒,推动跨部门风险、隐患和灾害数据共享共用,并与重点实验室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原型平台有机衔接。利用新的观测手段、遥感人工智能,实施安全风险智能监测,弥补监测盲区,为风险识别、分析、风险提供更强的技术保障。

  专此答复。

  东莞市应急管理局

  2023年9月14日

(联系人:周宪平,联系电话:22229220,1382929784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东莞市应急管理局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东莞市应急管理局 地址:东莞市东城八一路1号机关二号大院  联系电话:0769-22229800
公安备案号:44190002003941   网站标识码:4419000020  ICP证号:粤ICP备11012759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