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雨情况
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给我市带来严重风雨影响,呈现“大风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受台风环流影响,9月23—24日我市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并有8到10级阵风,8级以上阵风持续23个小时,共19个镇街出现9级以上阵风、其中5个出现10级阵风,分别为清溪28米/秒、塘厦26.1米/秒、凤岗25.5米/秒、麻涌25.2米/秒和樟木头24.7米/秒。9月23日8时至25日8时,全市平均雨量107.7毫米,共4个镇街累计雨量超过200毫米,分别为谢岗282.7毫米、大朗217.6毫米、樟木头208.8毫米、凤岗207.8毫米,最大1小时滑动雨量为大朗62.4毫米。强降雨主要集中在临深片、东部片、松山湖片和城区片,水乡片和滨海片雨量在100毫米以下。我市沿海的泗盛围站(2.67米)、大盛站(2.69米)分别出现超百年一遇潮位。
二、防御工作
全市各级各部门始终保持高度重视、高度清醒、高度警觉,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底线思维,扎实做好各项防范工作,果断发布“五停令”,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外出,牢牢守住人民安全的底线。
(一)高位部署强统筹,压实责任筑闭环。韦皓书记、吕成蹊市长、曾坚朋常务副市长、陈庆松副市长等市领导先后召开18次会议,并到镇街一线督导检查,及时指挥调度各镇街(园区)、各部门防御工作。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套班子成员组成24个市督导检查组,分领域、分片区督导防御工作。市三防指挥部派出由行业部门牵头的14个督导组,进驻到重点镇街(园区)与基层协同作战;其中,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带队到立沙岛化工园区驻点督导防御工作。9月19日至今,全市共派出1080个工作组、25.9万人次,巡查检查各类场所11.9万处,发现整治隐患8634处。
(二)强化统筹指挥能力,启动防风一级应急响应,发布“五停令”。市三防办加密会商研判,及早印发三防任务书、防御通知、部门“工作包”等工作要点,全面激活市镇村三级三防责任体系。经综合研判,于9月22日15时起全市分批实行“五停”措施,广泛开展“五停”预通知及宣传工作,发布涉及台风“桦加沙”宣传物料累计8460篇(次),覆盖累计9838万人次,会同气象部门、移动、联通、电信等三大运营商全市全网发布预警短信累计4398万条,为社会面预留充足的准备时间;细化 “五停” 举措,逐项抠实细节、强化执行,加速实现社会面 “清空” 成效;在台风过后,我市结合实际情况综合研判后,提前于24日17时解除“五停”措施,有力有序恢复城市正常运作。
(三)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强大防御合力。
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市三防办(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市三防指挥部29个有关成员单位(应急管理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市气象局、市水务局、东莞水文测报中心副职领导全程在位)、市应急管理局7个内部工作组以及水务、自然资源等专家联合值守,实时会商、实时决策、实时调度,建立有力的指挥体系。坚决转移风险区域群众,共转移10.6万人,开放应急避难场所共714个;安排抢险救援力量285支2.26万人、物资354.5万件,全部前置危险区域,确保发生紧急情况第一时间高效处置;协调指挥跨部门跨区域共同应对路面积水、树木倒伏等各类突发事件;每天使用值班系统、对讲机、“一键通”等渠道调度部门、镇街(园区),并持续强化卫星电话、通讯车等应急通讯装备使用。
筑牢防风防汛“舆论堤坝”。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联合组建了核心工作专班,建立了高效协同的指挥体系。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周密部署各项宣传工作:一是统筹线上线下渠道,及时发布权威预警信息、防风防汛知识和应急指引,有效引导社会公众加强防范;二是组织力量进行全天候舆情监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全市防风防汛工作营造了安定有序的良好舆论氛围。
强化会商研判技术支撑。市气象局组织专业气象团队,提前预报和精准预警,发布预警超100条,为全市制定“五停”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东莞水文测报中心24小时动态监测江河水情潮情,研判风暴潮、石马河等态势,为防御风暴潮、洪水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市水务局强化一线指挥,派16个组驻点各镇街,督促防御措施落实;在局指挥中心组建由水文、设计单位及局内技术人员构成的应急值守小组,实时分析水雨工情,为具体镇街提防御建议,并转达指导意见至驻点小组,确保措施落地。
强化民生保障力量。市公安局启动高级勤务要求,及时处置涉恶劣天气紧急求助类警情334起。12345热线受理台风暴雨天气相关诉求5745件,话务接通率97.3%。东莞供电局落实抢险队伍1112人,配备应急发电车34台、抽水机36台、应急照明设备25套等抢险设备;并在10小时内迅速抢通全市40处停电。市水务局、市水投集团加强37座水厂供水水质监测,落实专业抢险队伍1054人,配备应急车辆126台、潜水泵239台等设备。市发展改革局做好台风防御期间粮食和救灾物资安全保障,确保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市农业农村局落实“菜篮子”产品“绿色通道”运输调度政策。市商务局落实各大商超生活物资保供。市市场监督局落实全市401个农贸市场“停业”,3家外卖平台暂停配送。
强化专业保障力量。市应急管理局落实危化企业安全“停工”,核实继续保生产企业特殊申请;全面统计全市受灾影响情况。市水务局累计巡查水库118宗、堤防126段、水闸362宗、泵站269宗、沿海拍门519处、挡潮闸139座,预置抢险队伍61支1147人;重点督导10个沿海镇街针对高程低于4.0米的堤段全部落实沙包、临时挡墙等加固措施。市城管局修剪加固树木1018棵,清理1698棵树木断枝、436棵倒伏树木;清理易涝点、下水口堵塞物5542处,清理生活垃圾207吨;巡查城市照明设施17704处、路灯箱变2324处、户外广告设施5369处等。市住建局检查工地212个次,发出整改、停工通知书等108份;检查物业小区地下车库866个次,核查储备沙袋16843个,抽水泵66个等;巡查危房10982间、削坡建房200处、既有玻璃幕墙254栋、低洼地带房屋28处;检查物业小区302个次。市自然资源局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531处次,派出工作组实地指导,撤离受威胁群众1456人。市交通运输局落实“停运”措施,派出47个工作组,巡查管养道路1946公里、桥梁2191座次、隧道68座次,检查企业、项目102个次。市农业农村局确保368艘渔船1141人全部回港上岸避风,并转移农田工具房临时驻留人员1797人。市文广旅体局、市林业局等落实公园、景区、体育馆等“停业”措施。市教育局、市人社局落实“停课”措施。市邮政管理局落实快递企业“停业”措施。
扛起抢险救援使命担当。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做好路面巡查工作,全面落实易涝积水点应急物资前置,会同金融监管分局前置682辆抢险拖车;在台风影响期间仍派出大量警力落实交通管控,在雨后快速恢复城市交通秩序。东莞海事局在重要水域布置13艘大马力拖轮、9艘打捞船、3艘清污船应急值守,随时做好应急准备。东莞军分区、武警东莞支队、市消防救援局等部门强化值班值守和队伍力量应急救援备勤,落实抢险救灾设施设备模块化储备。
(四)属地发力守一线,精准处置显效能。
应急指挥方面,万江、望牛墩、企石、东城、横沥、茶山、高埗、长安、松山湖高位部署、迅速响应,印发三防任务清单,提前开展人员转移工作,分批实行“五停”措施,集结救援队伍,落实落细各项防御工作。谢岗设立各项现场指挥部,协调有关部门处置各项突发事件10起。清溪、石龙免费开放公共停车场供市民群众使用。滨海湾新区从23日21时起对重点路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现场设置警示牌并用沙袋固定。
人员转移方面,麻涌对17个在建工地逐一排查,并落实1124名工地工人转移及安置,督促工地加固临建设施。寮步密切关注三所院校约16374名学生和196名教职工留校保障。石排在台风防御期间劝导一艘过往渔船2人上岸避风,对2名患有长期需要服药的身体疾病的人员开通绿色通道转移至石排医院进行留守观察。
隐患排查方面,南城、大岭山、大朗、东坑、厚街扎实开展风险隐患全面排查整治工作,对辖区内重点部位加密巡查,发现并整改各项安全隐患。常平巡查检查道路约50公里、指示牌61个。
水上防御方面,虎门、沙田、中堂加强辖区渔船动态管控,分别确保210艘、104艘、41艘渔船全部回港,渔民上岸避风,实行“只出不进”管制措施,督促在港船舶使用双锚并加固缆绳。石龙预置水上应急力量公务船5艘、大马力锚艇1艘。
防洪方面,塘厦在石马河水位上涨至警戒水位时,立即启动塘厦大桥、江源大桥缺口封堵机制,实施交通封控,利用预置沙包与防洪挡板快速完成封堵,并安排专人24小时巡查,成功阻止河水倒灌,保障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清溪、桥头加密监测上游降雨情况及马滩水闸水位,加强部门联动,做好沿线群众转移准备。黄江对辖区内11个水库、4个山塘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陆续开闸泄水,提前腾出库容。
风暴潮防御方面,沙田、虎门、洪梅、樟木头、石碣、道滘加强堤防沿岸和排水口拍门巡查加固工作,对薄弱环节采用堤防砖块植筋、垒筑砂包等方式进行加高封堵,同时提前调度第三方水利工程抢险队,落实人员、机械、抢险物资(沙包、沙石等)重点布置。莞城迅速构建“1+8+N”高效指挥体系,巡查并加固东江沿岸堤防等13个关键部位。
通信保障方面,凤岗组织测试全镇77台对讲机、26台卫星电话,保障通信畅通,并对雁田水贝旧围提前断电,对怡安路口、景泰花园积水点实施封路。沙田启动114个应急广播终端456个喇叭以及17个村(社区)5个流动大喇叭,累计播报3.5万频次。
三、下阶段工作
预计26日多云,午后有阵雨或雷阵雨;27日以多云为主;28—30日受台风“博罗依”外围环流影响,有中雨到大雨、局部暴雨降水。
近期我市天气强降雨频繁且降雨量大,市三防办、市应急管理局将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调度检查,统筹各镇街(园区)各部门从严从细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全力以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