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等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应急管理厅部署要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统筹建立大安全大应急的总体框架下,聚焦“七个一”体系建设,从优化应急指挥、强化联动共管、搭建数据平台、夯实宣传矩阵、完善培训体系、推动地方性立法、改革巡查考核等方面同步发力,真抓实干、勇毅前行,成体系地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全力以赴为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高标准、严要求打造应急管理队伍
(一)做到政治坚定
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精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授旗训词五周年学习宣贯活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深化拓展“五学联动”“联学共建”,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党组织会议“第一议题”,做到第一时间学习、第一时间贯彻。
(二)做到作风过硬
一是推进落实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强化正反典型教育,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二是要加强八小时以外监管,尽早发现、纠治队伍纪律作风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小过酿成大错;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主动跳出“舒适圈”,坚决杜绝“躺平思维”,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三是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严格查处贪腐案件,切实净化应急管理生态环境。
(三)做到凝心聚力
扎实做好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估,充分运用考核结果树立鲜明的干事创业导向,以正向激励激发干部内生动力,以反向约束推动干部奋发追赶。
二、坚持担当作为,强统筹、抓落实突出“七个一”建设
(一)优化一个应急指挥体系
1.优化信息报送、值班值守、实战演练“三项机制”
(1)优化信息报送机制。拓宽信息来源,与公安、消防、卫健、网信等单位建立常态化信息交流机制,全面提升信息工作的覆盖面和专业度,确保信息实时互通共享;强化应急信息报送责任人工作主动性,督促其落实第一时间履行报告责任;压实分局和应急委成员单位信息报送责任,定期通报各单位信息报送、反馈情况,形成协同作战的信息工作格局。
(2)优化值班值守机制。规范市应急委成员单位和镇街(园区)层面综合值班值守工作,强化应急联动,并常态化开展应急值守拉动测试。
(3)建立实战演练机制。每月组织镇街(园区)应急委、行业主管部门分地域、分行业(领域)开展实战化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及时总结实战演练成果,研究制定市、镇层面的实操性强的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现场决策指挥和应急处置工作。
2.优化通讯保障、应急值守、指挥调度“三个系统”
(1)用好对讲机系统和应急值守系统。强化对讲机系统和应急值守系统推广应用,配套制定相关操作流程、健全机制规范。
(2)建好应急指挥系统。加快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基础数据、要素“一图展示”;强化对系统功能的探索应用,及时反馈使用过程中的需求和问题。
3.建强应急小分队、专业救援队和专家团队“三支队伍”
(1)建好应急小分队。围绕现场指挥部搭建、信息接处、指挥调度、会商研判、部门协同等事故处置的关键环节,组建应急小分队,强化实战能力。
(2)建强专业救援队伍。建立全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联动机制,有序引动各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参与全市应急演练。
(3)强化专家分类管理。进一步优化应急处置和安全生产专家管理机制,细分专家类别,建立健全进入退出机制、区域联动机制、奖励激励机制。
(二)形成一套联动共管机制
1.找准“两个突破口”
在危化品、工贸行业选取4个具体领域事项为切入口,选取问题突出的镇街(园区)作为试点,按照“六项协同”“一事项一联动机制”的思路,探索建立跨部门、全覆盖“一次性体检式”的安全监管联动机制。
2.聚焦“六项协同”
(1)做到政策协同。会同市各有关部门共同梳理安全监管的标准和要求,一次性告知企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安全生产要求。
(2)做到信息协同。推动建立完善企业项目设立、建设、验收、运营、监管执法等方面的信息档案,建立部门之间、市局与分局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3)做到责任协同。针对同一领域事项,明确各部门监管责任分工,确保各个环节责任清晰、工作明确。
(4)做到检查协同。结合各有关部门检查事项和频次节点,统筹开展安全生产联合检查;梳理分级监管职责,明确市镇检查范围和检查方式。
(5)做到惩戒协同。优化完善全市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行为联合惩戒的工作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联合惩戒措施。强化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数据治理机制,切实提升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
(6)做到会商协同。建立定期议事会商、情况通报机制,对普遍性、多发性问题,强化联合检查或专项整治。
(三)搭建一个基础数据平台
1.筹建阶段
(1)在技术流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统一开发前端采集工具和企业端申报工具以及数据分析应用模块,接入并整合全市经营主体数据资源,建立全市企业安全管理四大信息库。
(2)在业务流方面,市局要全面梳理基础信息采集和企业信息申报、危险作业报备等安全生产监管业务需求、工作流程机制。各分局要全面梳理安全员巡查系统内现有企业台账信息,及时清理过时数据、错误数据和无效数据;要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专职安全员负责企业清单。
2.试点阶段
选取部分镇街开展先行试点,做好平台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信息“采集、核查”等业务常态长效机制,为平台工具优化提出针对性建议。
3.推广阶段
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广泛收集分局使用过程中的工作建议。灵活运用督导、考核等手段压实平台应用工作。积极做好平台应用的宣传工作。
(四)壮大一个宣传矩阵
1.做到宣传内容精准
面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职责的部门、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企业从业人员、全体市民等不同人群,分别量身定做宣传内容。
2.做到宣传方式精准
线下用好镇街(园区)标志性建筑物和学校门口的电子屏、企业宣传栏、社区村里大喇叭等载体,线上用好主流媒体、自媒体、直播平台等阵地,精准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研究推出东莞应急动漫形象,开展制作宣传人物、视频和手册。
(五)建立一个培训体系
1.解决“谁来教”的问题
组建应急救援类、监管业务类、企业安全教育类、危险作业类等四类培训师资库。
2.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是组织编制东莞应急管理干部入职培训大纲和重点业务领域培训大纲,对全系统开展全员轮训。二是高度重视专职安全员的组建、管理、培训、使用等方面,大力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切实解决力量配备、经费保障、专职化、专业性、权威性和归属感等问题。三是落实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负责人、安全员、危险作业人员等进行分类精准施训,例如,对动火作业、高处作业人员,要严格落实岗前培训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并按期进行复审。对有限空间作业人员,要根据有限空间行业、不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作业安全培训。同时,组织对全市245家危险化学品、化工(含石油化工)医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培训。
3.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制定全市工贸企业、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指引,分专业、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明确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要求。
4.解决“怎么保障”的问题
一是加快推进市应急消防救援训练基地筹建工作,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立项并同步启动设计勘察工作。二是加强安全生产“云培训”平台建设和管理,协调市各有关部门、各镇街(园区)丰富安全生产“云培训”平台内容供给。三是推进各级安全生产考试中心规范化建设,安装考生人脸识别系统,建立和完善考生视频影像和考试全过程录像电子档案。四是探索推动非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核进入集中定点考场,考试全过程纳入全市高危行业“三项岗位人员”考核系统实时监控,切实解决弄虚作假、走过场、考核纪律松散等突出问题。
(六)推动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
聚焦解决我市破除安全生产沉疴痼疾缺乏硬抓手等问题,找准困扰东莞当前和长远安全发展的最突出顽疾和风险,突出“小、快、灵”,优先选取单一专项领域作为小切口,推动地方性立法。加强与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司法部门的沟通对接,力争在今年6月前形成地方性法规草案建议稿,年内申报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的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七)优化一套考核机制
以目标为导向,将考核重心向平时倾斜、向重点工作倾斜,切实发挥好考核引领工作的积极作用。将考核分为重点工作开展情况、生产安全事故情况和省考必考项目,每季度通报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并进行量化考评,评分结果纳入年底总评价。提高日常工作绩效考核分值比重,进一步发挥安全生产考核指挥棒作用。
三、坚持实干笃行,常态抓、抓常态稳住安全基本盘基本面
(一)持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
1.深化危险化学品专项攻坚。持续深化重大危险源、高危细分领域、老旧装置安全管控,推动精细化工、液化烃储存专项攻坚。
2.深化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打非治违。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打非治违行动,落实专家指导服务“全覆盖”巡查检查工作,有效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3.提升化工园区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化工园区本质安全水平,督促沙田镇推进立沙岛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加快立沙岛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建设,确保应急指挥中心和智慧园区配套设计、同时投用。指导重点化工项目建设投产。
4.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持续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
5.强化重点企业风险评估。督促涉及粉尘爆炸作业、使用危化品、液氨制冷、有限空间、劳动密集和新型储能设备等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做到从源头上管控好安全风险。
6.强化高风险作业安全。紧盯高温熔融、深井铸造、特种作业、液氨制冷、有限空间等高风险作业安全,精准整治冶金、粉尘涉爆等领域重大事故隐患。
7.强化企业安全技防措施。积极引导涉爆粉尘、有限空间企业强化安全技防措施提升,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8.规范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严厉打击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违法行为,严格把好安全培训、考核、发证关。
9.协调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协调推进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水上交通、自建房、城镇燃气、两电一容、环保设施、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10.规范镇村工业园安全管理。组织推进镇村工业园治理工作,进一步理顺镇村工业园界定范围,建立健全镇村工业园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机制,分片区试点打造5个“六有”安全管理规范化园区。全面落实“园8条”和“十个有”,紧盯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园检查关、危险作业岗位、仓库“四个重点”,做到仓库、动火作业、逃生通道“三个彻查”,推动镇村工业园全面实现园区管理单位和企业主体责任“双落实”。
(二)持续深化自然灾害防治和森林防灭火工作
1.强化防汛备汛。组织开展全市防汛备汛大检查,坚决打好局地强降雨、“龙舟水”、强台风防御“三场战役”,确保安全度汛。
2.强化三防风险研判。推进专项预案修编及完善三防风险研判会商机制,提高三防决策和风险预判能力。
3.强化综合减灾救灾。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推进我市新的巨灾指数保险方案实施,深化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
4.细化森林防灭火责任。推动市、镇两级出台森林防灭火责任制实施细则。
5.强化森林火灾隐患整治。发挥森防办牵头抓总作用,持续推进开展“五清”“猎火”行动,加强林区输配电设施和林区林缘重点部位等火灾隐患治理。
6.强化扑火队伍建设。强化市森林消防大队和各有林镇街(园区)半专业扑火队伍建设。
7.强化防火巡查工作。加强重要节假日和森林特别防护期防火巡查工作,加强扑火队伍培训演练和靠前驻防,提高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