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场主体多、小微企业多,如何才能做到在安全生产方面监管企业底数清、基础信息全,监管效率高?
近日,市应急管理局印发《东莞市应急管理局“五级三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制(试行版)》的通知,通过信息化手段,探索“破题”安全生产监管难点,充分利用“莞系列”信息化平台,加快推动全市工贸、危化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转型升级,构建起政府、物业业主、企业高效联动、协作共管的应急监管新模式。
形成协作共管的安全生产监管新模式 “五级三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制的核心在于“五级三方”的高效联动。其中,“五级”包括市应急管理局、镇街(园区)应急管理分局、专职安全员、物业业主(含二手房东)、企业,“三方”则是指政府、物业业主、企业。通过这一机制,东莞市应急管理局旨在解决应急部门监管中存在的底数不清、责任不明、临时作业监管不到位、政企联动不足等问题,推动安全生产监管从政府一元治理向多元共建共治转变,从传统线下监管向远端精准治理模式转变。 该机制坚持源头防控、精准施治,科学把握安全生产风险演化规律,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上精准发力。通过建立健全数据更新推送、安全风险识别、隐患排查治理、临时作业申报、安全员量化考评、安全责任网格化、任务派发及反馈等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信息赋能,不断筑牢安全生产数据底座,降低生产安全事故隐患风险,提升安全生产日常监管效能。 据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五级三方”机制依托“莞系列”信息化平台,市应急管理局开发建设“五级三方综合应用平台”,强化基础、业务、科技、法律、宣传、激励、抽查等措施手段支撑。平台包括“莞·基础”“莞·隐患”“莞·作业”“莞·安全”等模块,实现了数据底座精细化、隐患排查统计便捷化、临时作业规范化、任务派送精准化、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通过“安全生产一张图”“安全员工作轨迹一张图”等功能,全面展示全市安全生产监管情况,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明确各方在工作机制中的角色和内容 在“五级三方”机制中,市应急管理局、各应急管理分局、专职安全员、物业业主、企业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落地见效。市应急管理局统筹“五级三方”机制的实施,开发完善平台功能,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向分局、专职安全员、物业业主、企业下达阶段工作任务。 各应急管理分局积极推广使用“莞系列”平台,督促辖区专职安全员、物业业主、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任务,对已完成任务清单的企业开展抽查核实。 专职安全员定期核查更新企业基础信息,巡查检查企业安全隐患,督促企业整改闭环,并接收、理解、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任务。 物业业主和企业则主动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关注平台推送的信息及任务,主动更新完善企业基础信息,规范临时作业流程,完成隐患整改工作。 强化七个方面支撑 通过对全市约40万家经营主体的采集核查工作,形成了“莞·基础”系统的数据底座。 在基础支撑方面,全市安全员完成了全市约40万家经营主体的采集核查工作,摸清了应急监管底数,初步建立了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台账。 在业务支撑方面,东莞应急管理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监管和防御措施,能够分领域、分时段,动态,精准推送到特定监管对象。 在技术支撑方面,开发建设了“莞系列”信息化应用作为“五级三方”机制的支撑工具,依靠科技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以科技信息化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现代化。 在法律支撑方面,组织研究制定《东莞市应急管理局行政指导工作暂行规定》,加快推进《东莞市零星作业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立法进程。 在宣传支撑方面,积极开展多渠道“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活动,将“五级三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制这项创新性举措、系统性工作的优势讲深讲实。 在激励支撑方面,依托“莞系列”平台数据追踪能力,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情况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岗位晋升、锻炼交流、人才推荐等挂钩。 在抽查检查方面,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力度,适当增加检查频次,精准施策、精准整治。对完全不配合、拒不改正的企业,市局、分局要加强执法检查。专职安全员对已完成任务清单的企业开展抽查,对未完成、不配合工作的企业督促其尽快完成工作任务。 该平台可以清晰地展示各镇街巡查人员的实时定位及安全生产网格化划分,并实现网格到人、企业到人的关联,确保每个网格、每家企业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管。 在石排镇,“莞·基础”平台推广应用以来,石排应急管理分局通过相关部门提供的工贸企业名单以及不定期的新增企业推送,解决了以往存在区域盲区、掌握不全的问题,做到了“情况清、底数明”。 来源:政策法规和新闻宣传科、石排应急管理分局